書名:三言二拍與佛道關系之研究
作者:姜良存
摘要:
“三言”“二拍”是明末結集的兩種短篇白話小說集,它包含著豐富復雜的宗教文化內容,涉及到佛教、道教、原始宗教、民間信仰等多個方面,可謂范圍廣泛,內容蕪雜。不過,由于佛教和道教是古代社會的兩種主要宗教,而在三言二拍中,這兩種宗教表現的也最突出、最鮮明,因此,就三言二拍與宗教的關系而言,也就形成了佛道二教問鼎的局面。 三言二拍與佛教道教密切相連的現象早已引起人們的重視,當代學者也從不同角度對其進行了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與三言二拍其他方面的研究相比,顯得相對薄弱,而且在這有限的研究中,還缺乏對三言二拍與佛道教信仰的總體關注。當然,研究內容的缺失與三言二拍濃郁的宗教思想及宗教敘事的現實是不相符的。因此,本文擬從宗教文化與文學的的角度切入三言二拍的文本世界,探討三言二拍所體現的世人的宗教信仰及佛道教與文學的相互關系,這不僅對于加強三言二拍的研究有重要的意義,對中國古代文學的研究及佛道二教的研究來說,也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現實的指導意義。 本文主要由四部分組成: 緒論部分,首先分析了明代社會的佛教和道教的發展狀況及社會思潮,這是為課題的研究所進行的外部考察。其次,闡明了本課題的研究歷史及現狀、本課題研究的思路與方法。 第一章,主要探討三言二拍對佛教的表現情況。本章主要從因果報應思想、輪回思想、地獄觀念、觀音信仰四個方面考察佛教在小說中的表現。在三言二拍中,因果報應思想偏離了印度佛教因果報應思想的原義,體現出新的特色。一是因果報應與中國傳統報應思想緊密結合,認為受報者不僅在于作業者個人,也會延及子孫后代,而產生果報的原因也不僅僅在于作業者的行為,天命也不可抗拒。二是因果報應與社會現實生活緊密結合,在小說中往往通過人物的活動展現人物所受的報應,因果報應的實現符合現實的規律。另外,從三言二拍中所體現的輪回思想來看,人們已經普遍接受了輪回思想,人們相信輪回之說,或者可以說,輪回思想影響了他們對自己命運的看法,改變了他們的人生態度與價值觀念。就地獄觀念來看,三言二拍中的地獄信仰己深入人心,而且人們又對佛教的地獄與中土的冥界觀念進行了整合,使之具有了復合性的中國特色。佛教諸神靈中,擁有信眾最多的是觀音菩薩,在三言二拍中對觀音信仰表現最多的是宣揚觀音的靈驗,而這又主要集中在觀音送子和觀音救苦拔難兩方面。從人們的信仰心理來看,這是民眾追求現實之欲的直接訴求。 第二章,主要考察三言二拍對道教的表現情況。神仙信仰是道教的最基本信仰,是道教信仰的核心思想和最具有特色的神圣信仰,也是道教區別于其他宗教的重要標志。道教法術是道士或道教信仰者為追求成仙而采取的種種手段,是道教宗教實踐活動的核心內容之一,是道派形成與傳承的強有力的紐帶。神仙信仰與道教法術是道教最重要的兩個方面。因此,本章主要從神仙信仰和法術兩方面來探討道教在小說中的表現。三言二拍中神仙眾多,體現了道教多神崇拜的特點。從歷史發展的角度來看,三言二拍中的神仙思想也有新的特點,一是體現為神仙信仰的世俗化傾向,二是體現了道教心性修煉的時代要求。三言二拍中涉及到的道教法術眾多,通過對這些法術的分析,使我們看到了道教旺盛的生命力,道教不僅扎根民間,而且已經融入民眾的生活,成為民眾生活的一部分。 第三章主要分析佛道教對三言二拍敘事的影響。佛道教對三言二拍的影響也是多方面的。本章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來探討。首先,我們認為佛道教擴大了三言二拍的敘事內容。在三言二拍中有大量的篇幅以宗教為題材,向人們展示了佛道教生活的方方面面。不僅如此,由于馮夢龍和凌濛初認為佛道教有助于社會教化,因此,在對宗教題材的表現中也傳達了不同的教化內容。其次,認為佛教影響了三言二拍的文體構成。通過歷史的考察,認為佛教文化不僅激發了話本小說的產生,而且,佛教文化的傳播也影響了三言二拍韻散相兼的敘事機制及以詩開始、以詩結束的結構體制的形成。第三,道教存想致神的思維方式影響了三言二拍的藝術想象。存思是道教特殊的思維形式,它啟發和豐富了作家的玄想和構思,確立了三言二拍存思見神的敘事模式及仙境的詩化描寫傾向。
出版源: 《曲阜師范大學》 , 2012。
上一條:曹春茹:著作獲2016年第三十次省社科三等獎 下一條:王國彪:朝鮮車天輅漢詩研究
【關閉】